中国地质科学院

沈其韩——破译石头的秘密

沈其韩(1922 年 4 月 27 日~ ),地质学家、变质岩石学家。江苏省海门县人,生于江苏淮阴。1946 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地球学报》和《岩石矿物学杂志》主编。

长期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研究。20 世纪 50 年代从事铁、铜详勘;参与中国前寒武系首 次总结。60 年代致力于辽宁鞍山 - 本溪等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变质岩区工作方法研究。 70 年代在青海、冀东、陕西进行铁、铜矿产调查。80 年代在华北地台对深变质岩石和重大地质事件进行深入研 究,主编(第二主编)《中国变质地质图(1∶400 万)(附带发明书)》并参与总结。90 年代对早前寒武纪麻 粒岩和地层(构造)年代格架进行系统研究。2000 年前后对山东沂水地区早期陆壳形成与演化及中国西北阿拉善重点前寒武系区域变质岩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多次发现最古老的陆块。2009 年以来参与主编了《中国变质地质图(1∶500 万)(附带说明书)》。代表作有《中国早前寒武系麻粒岩》、《山东沂水杂岩的组成与地质演化》等。发表专著 15 种(包括图 2 种)、 论文 140 余篇、勘探报告和科研报告 27 种。

1989 年获得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同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跟随名师踏入地质大门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1922 年 4 月 27 日,沈其韩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今属 淮安市)。

7 岁那年,沈其韩母亲去世,家中孩子多,经济条件很 不宽裕,但父亲坚持让沈其韩上学,姐妹们只能辍学在家。

可是动乱的大时代里,哪里能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上中学时,沈其韩的家乡沦陷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之下。 在动荡中,他勉强读完高中,求学之路被迫中断。

沈其韩不愿意就此放弃学业,有一天他得到消息,沦 陷区的学生赴内地上学,会有助学金资助。这个消息一下 子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在堂兄资助下,1941 年秋, 19 岁的他跟随几个赴内地团聚的妇女和儿童一起经上海转 浙西,偷渡日伪封锁线,历经磨难,终于在冬天抵达重庆。 沿途祖国美丽的山河、破败的城镇、苦难的民众……给第 一次走出家门的沈其韩留下深刻印象,他内心深切希望国 家早一点强大起来,不受外族欺凌。

1942 年夏,沈其韩参加统考考取了四川大学森林系, 但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前往就读,随后又参加了重庆大学第 二次招生考试并顺利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 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学习时,沈其韩就对岩石学非常感兴 趣,尤其敬佩教授矿物学的王炳章先生,王先生讲矿物晶体,沈其韩听得津津有味。经过 4 年学习,他成 为重庆大学那一届地质系仅有的 7 名毕业生 之一。

1946 年 6 月,沈其韩顺利考入南京的中 央地质调查所岩石学研究室,室主任是著名 变质岩专家程裕淇。研究室科研项目很少, 经费不足,程便组织大家到南京附近江宁镇 一带进行中生代陆相火山岩 1∶1 万地质填图, 也借此进行基础训练。虽然大学学了 4 年地 质,但在战乱之中很少有野外实践机会,也 没学过地质填图,甚至连野外火山岩都没见 过。沈其韩认识到知识储备的不足,因此在 和同事李广源一起工作时,虚心学习,初步 掌握了野外和室内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有关理 论,为后来的变质火山岩区工作奠定了一定 基础。特别令沈其韩高兴的是,他们在填图 过程中还发现了祖堂山明矾石矿,并进行了 初步概查,编写了《江宁祖堂山明矾石矿地 质报告》,初步掌握了矿产评价方法。

 1984 年,沈其韩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

正是从这时起,沈其韩追随程裕淇一起 工作,前辈地质学家身上那种严谨的工作态 度、扎实的知识素养、开阔的学术视野、服务大局的工作意识、炽热的爱国情怀,对他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记得,每次出野外, 程裕淇总是放手让年轻人去做,最后写报告 提交成果时,总是一丝不苟地反复斟酌修改。 言传身教,这种认真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后 来也成为他最重要的特点。他的认真细心也 得到了程裕淇的首肯,每次出野外,他一定 是报告编写组的主要成员。 

 

5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