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沈其韩——破译石头的秘密

沈其韩(1922 年 4 月 27 日~ ),地质学家、变质岩石学家。江苏省海门县人,生于江苏淮阴。1946 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地球学报》和《岩石矿物学杂志》主编。

长期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研究。20 世纪 50 年代从事铁、铜详勘;参与中国前寒武系首 次总结。60 年代致力于辽宁鞍山 - 本溪等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变质岩区工作方法研究。 70 年代在青海、冀东、陕西进行铁、铜矿产调查。80 年代在华北地台对深变质岩石和重大地质事件进行深入研 究,主编(第二主编)《中国变质地质图(1∶400 万)(附带发明书)》并参与总结。90 年代对早前寒武纪麻 粒岩和地层(构造)年代格架进行系统研究。2000 年前后对山东沂水地区早期陆壳形成与演化及中国西北阿拉善重点前寒武系区域变质岩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多次发现最古老的陆块。2009 年以来参与主编了《中国变质地质图(1∶500 万)(附带说明书)》。代表作有《中国早前寒武系麻粒岩》、《山东沂水杂岩的组成与地质演化》等。发表专著 15 种(包括图 2 种)、 论文 140 余篇、勘探报告和科研报告 27 种。

1989 年获得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同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满腔热情为国找矿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以 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钢铁便成了最急 需的资源。发展工业,找矿先行,地质工作 者们迅速行动了起来。

1950~1952 年,沈其韩参加了南满铁矿 队在辽宁鞍山附近樱桃园 - 眼前山鞍山式铁 矿矿区填图和评价工作。

1951 年 5 月,位于湖北黄石铁山区的大 冶铁矿来了一群地质队员,但当地人对他们 并未有太多的好奇。大治铁矿从三国时期就 开始开采,铁山矿区有 6 个矿区,除了尖林 山外,其他 5 个矿区都能见到矿体出露地表。 20 世纪初,英、法、美、日等国家的地质学 家对尖林山进行多次调查,一致认为此山是 无矿的“空白地带”,称之为“尖林山之谜”。 为了探明铁山矿区铁矿的储量及查明尖林山 是否有矿,地质部抽调精兵强将,专门组织 了大冶地质勘探组,第二年 5 月成立了新中 国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大冶资源勘探 队,3 个月后改称为 429 勘探队。

1952 年 6 月,刚刚结束南满铁矿调查的 沈其韩作为业务骨干,来到 429 队,参与边 效曾领导的铁山矿区的详勘工作,后又领导 金山店矿区后期的详勘工作。尖林山山上不 长树木,夏天炎热难耐,冬天寒风刺骨。当 时,武钢准备按照现代化要求进行第一期矿 山建设,望眼欲穿地等着勘探队提交铁矿储 量的报告。沈其韩和其他地质工作者也深知 任务的紧迫性,白天到山野测量,夜晚在室 内整理资料,很快完成了整个矿区精细的地 质图和勘探剖面图。

没有露头,地质填图再精细也不够,能 不能在尖林山找到矿,还必须得有新的方法 手段。这个时候物化探方法刚刚施行,经地 球物理磁法测量,推断深部可能有矿,后经 钻探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富矿体。

为了探明铁山矿区铁矿的储量,大家都 憋着一股劲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沈其韩 没有回过家,日夜待在山上,完成了几倍的 正常工作量。

“尖林山之谜”被破解了,其他 5 个矿 山铁矿的储量也探明了,特别是还发现了伴 生的铜矿。1954 年 3 月,勘探队向地质部提交了《湖北大冶铁矿地质勘探报告》,计 算出铁矿总储量高达近亿吨,伴生的铜矿规 模为中型,为建立大型铜铁厂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1954~1956 年,沈其韩又被调往山西中 条山参与铜矿峪铜矿的详勘,组织和亲自参 与了许多扎实的基础性地质研究和岩石学工 作,最后参与编写了中条山铜矿峪铜矿区最 终地质勘探报告,为国家提供了一个大型铜 矿矿山后备基地,随后即被国家开采利用, 成为我国铜矿资源的重要基地。

从 1950 年起,6 年之中奋战 3 个矿区, 从辽宁鞍山铁矿、湖北大冶铁矿到山西中条 山铜矿峪铜矿,沈其韩沉浸在为国找矿的巨 大喜悦之中。他走南闯北,不知疲倦。回首 当年,年过九旬的沈其韩依然非常激动:“当 时地质勘查工作非常辛苦,几乎都是白天黑 夜地干,一个地质队一两千人、30 几台钻机, 就想着赶紧找到矿提交报告。一两年时间矿 山就建立起来了,让我很有成就感。我当时 就想,如果一辈子能够跑十几个地区,帮助 建立十个八个矿山,也就很知足了。”

那段艰苦的日子令人难忘,沈其韩后来 还给儿子起名叫小铁,女儿叫小铜,以纪念 这段人生中最难忘的找矿岁月。

56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