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孙大中——“我老是梦见在沙漠中跋涉”

孙大中(1932 年 6 月 20 日~ 1997 年 5 月 1 日),地质学家。山东省威海县人。1955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等研究。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地壳年代构造格架,提出火 成岩年代 - 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建立了年代地壳结构模式,重新解剖了中条山前寒武纪 重大地质时间和铜矿成矿历史。建立了较完整的冀东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模式,对部分麻粒岩成因提出新观点。 指出中国大陆地壳,特别是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纪基底地球化学性状、增长方式和主要增长时段等,在全球 有其特殊性。代表作有《冀东早前寒武纪地质》、《中条山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和年代地壳结构》等。

1989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紧追前沿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孙大中先生始终瞄准学科前沿选择科研 项目的主攻方向,他超前的思维和研究,至 今为人们赞颂。

作为前寒武纪地质学家,他较早认识到 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对于研究前 寒武纪地质的重要性,并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他认为,没有同位素地质学,特别是 先进的同位素测年技术的配合,前寒武纪地 质研究不可能深入发展。在他担任天津地质 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期间,就 选派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引进单颗粒锆石 U-Pb 稀释法等先进测年方法,推进前寒武 纪地质研究。

1985 年10 月,孙大中(右)与丹麦地质学家D.Bridgwater(左)在冀东进行野外地质考察

1986 年10 月,孙大中(左)与德国地质学家A.Kröner(右)在中条山考察 

1992 年 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 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 世纪 议程》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思 想。孙大中非常关注和重视这一新理念,立 即购买了许多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灾害、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书籍,埋头阅读和思考, 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研究方向在他的脑海里 逐渐明晰起来。他提出:“当前,人类社会 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等四大危机, 其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与地学息息相关。地学 正面临着新的转变和机遇,人类社会发展的 许多重大课题等待我们去参与解决。地质学 家如何发挥自身学科的优势,与相关学科 融合交叉,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是 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

当时“可持续发展”对于许多人来说 还是个陌生名词,开展和推动这项工作困 难可想而知。连老伴都担心:“你都已经 60 多岁了,再来重新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 域,就不怕失败吗?”孙大中回答说:“成 功不成功不要紧,哪怕只为后人铺一段路 我也心甘情愿。”

从1994 年上半年开始,他多方搜集资 料,召开各种座谈会,准备首先在珠江流 域或珠江三角洲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他 很快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成 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建立了广东省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为开展可持续 发展研究做组织准备。孙大中认为 :“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决策层、科学 家和公众共同参与、支持。就可持续发展研 究而言,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 学的互相结合。”因此,他一方面就广东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 等问题多次向省、市领导书面或口头呈表建 议,同时又多方联络各界有识之士,发起成 立由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领导层参加 的跨学科的我国第一个省级可持续发展研究 会,共同为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自 1994 年到逝世,他以《可持续发展 及在广东省的可行性》、《加强公益性研究, 促进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 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概念》、《可持 续发展与广东省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 发展工程与能源》等为题,在各种场合做报 告几十次,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他发表 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概 念》论文被杂志、报章和论文集反复转载。 由他启动,国家科委和广东省科委共同支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 程研究”课题,现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他为后人铺下的路正在继续延伸。

59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