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孙大中——“我老是梦见在沙漠中跋涉”

孙大中(1932 年 6 月 20 日~ 1997 年 5 月 1 日),地质学家。山东省威海县人。1955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等研究。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地壳年代构造格架,提出火 成岩年代 - 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建立了年代地壳结构模式,重新解剖了中条山前寒武纪 重大地质时间和铜矿成矿历史。建立了较完整的冀东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模式,对部分麻粒岩成因提出新观点。 指出中国大陆地壳,特别是华北克拉通的前寒武纪基底地球化学性状、增长方式和主要增长时段等,在全球 有其特殊性。代表作有《冀东早前寒武纪地质》、《中条山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和年代地壳结构》等。

1989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踏遍青山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孙大中对前寒武系地质情有独钟,不仅 三上中条山,而且踏遍冀东,足迹遍及大江 南北。

冀东即河北东部,包括唐山、秦皇岛的 广大地区。冀东在地质构造上,是我国早前 寒武纪地质的典型地区之一,因而也成为孙 大中的重点研究对象。

1978~1981 年,孙大中在这块土地上摸 爬滚打,开展“冀东地区前震旦地层划分、 对比及其含矿性研究”工作。用他的话来说 是“哪一块石头都踩过,一草一木都摸过”。 他领导的课题组对早前寒武纪地层,特别是 深变质地区地层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 分别以“综合地层法”和“构造地层法”建 立了深、浅变质地层层序,对我国前寒武纪 地层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1984 年,孙大中在实验室工作 

他对冀东地质的研究,收获丰盛:提出 的 4 群 10 组地层划分方案,为大多数研究 者认同;提出八道河群王厂组基性火山岩是 该区金矿的主要矿源层,对该区区域成矿预 测和找矿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恢复该区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历史,提出太古宙早期 为陆核,太古宙晚期形成面型结晶基底,早 元古代则为裂谷式带状下陷的观点,为他以 后认识和总结华北陆台,乃至中国前寒武纪 地壳演化规律打下了基础。此外,他还提出 花岗质岩浆侵位也可形成麻粒岩的新观点; 1984 年出版的专著《冀东早前寒武地质》, 是研究我国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较早的一部 专著,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

除中条山、冀东两地外,孙大中研究前寒武纪地质的足迹还遍及大江南北。20 世纪 90 年代,他研究了赣东北、浙西南、闽北、 两广、云南哀牢山、大红山和东川等地的前 寒武纪地质,总结了我国东部前寒武纪大陆 地壳的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对前寒武纪地质 许多重大问题,如前寒武纪时代和地层划 分、绿岩带问题、长英质片麻岩及早期地壳 生长和演化问题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见解,发表了《对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岩地层 划分和绿岩带问题的讨论》(1987)、《中 国东部太古和元古活动带的构造和地球化学 发展》(1990)、《大陆地球化学动力学: 21 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合著,1996)等 论文和专著。他针对我国前寒武系地质和金 属成矿作用的特点,就前寒武系地质研究和 找矿工作战略问题多次提出真知灼见,受到 同行的尊敬和好评。 

59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