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卢耀如—— “牛脾气”的喀斯特卢

卢耀如(1931 年 5 月 1 日~ ),岩溶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53 年毕 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同济大学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等职。

探索了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的复合岩溶作用和化学 - 生物溶融作用机理与规律,并进行了喀斯特水动力 条件和喀斯特作用过程的研究,提出地质 - 生态环境系统理论,率先提出喀斯特石漠化(岩漠化)问题。在 喀斯特地区的水利水电、交通等建设实践中,建立了有关岩溶发育与工程效应的理论,并解决工程及地质灾 害链难题。出版专著 10 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岩溶图系一部。代表作有《中国岩溶——景观·类型·规 律》、《中国岩溶》和《中国喀斯特——奇峰异洞的世界》等。

曾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1999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两度获得 河北省特殊贡献院士奖。

敢说真话的良心学者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谈到地质人的操守,卢耀如说得最多的 就是要讲真话。

他认为,地质工程事关重大,稍有不慎 就会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 胁。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是 地质工作者必备的品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四川要开采一个磷矿, 卢耀如在审查地质报告后,发现该矿区存在 流量为 10 米 3 / 秒的岩溶水隐患,建议当地 暂时不要开工建设,先把前期的补充工作做 好。但考虑到经济利益,当地提出先在水面 以上打探洞开采的解决方案,他不同意,建 议可打一深探硐。探硐动工之际,正是“文革” 时期,有人趁机写大字报揭发卢耀如不同意 批准磷矿建设、影响国家建设进程的“罪行”, 扬言要找他“兴师问罪”。外调人员前往四 川了解情况,回京后,好心提醒卢耀如要多 加小心,一定要谨言慎行。卢耀如坦然地说: “我只是把我的研究建议客观地表达出来了, 我们不能因为项目着急上马就忽视它存在的 隐患。”

卢耀如最终没等到那些前来兴师问罪的 人马。因为当地探硐施工,虽然开始没有水, 但科学容不得半点侥幸,最终大水喷涌而出, 酿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地负责 人万般愧疚,后悔没听卢耀如的建议,面对 岩溶水隐患,如果没有事先做好前期的补充 工作就盲目批准上马,后果更严重。

还有一件事,差点给卢耀如安上类似“罪 状”。1994 年黄河北干流上段托克托至龙口 河段峡谷内的万家寨水库修建之时,卢耀如 考察后认为方案可行,但同时也提出该项目 存在渗漏隐患,需要先行妥善处理。但建设 方迫于修建工期的压力,同样心怀侥幸,没 有做好防渗措施便草草上马,结果大坝修建 完成后渗漏严重,造成严重的损失。因为工 程出了纰漏,后来有专家质疑卢耀如预判不 足,怀疑他当初没有发现项目存在的地质隐 患。卢耀如只好拿出自己 20 世纪 90 年代末 出版的一本研究专著寄给对方,以澄清误会。

在办公室里,卢耀如一边讲着,一边起 身从书柜里拿出一本泛黄的书籍,正是当初 他寄给对方的那本研究成果。他仔细翻到有 关水利水电枢纽的水文地质环境效应一章, 里面图文资料丰富,旁边配了每一个结论的 演算公式。他说,这些数据都是他经过很细 致推算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清楚地表明了 该水库存在渗漏的问题。“幸好有这本书为 证,不然我的罪过可就大了。对于一个地质 研究人员,发现不了问题,发现问题避而不 讲,都是不称职的。”他为此长叹一口气。

这件事过后,卢耀如越来越发现自己的 工作如履薄冰。他半开玩笑地说这就是一个 “出力不讨好”的工作,“项目完成后很少 有人注意到基础地质研究所作出的贡献,项 目遇到问题时就被人提出来加以质疑。人家 探到矿要开挖了,我们却讲出来一堆地质隐 患,执意建议他们解决好问题再开工,造成 他们工期延误,费用大增,这样一来就很容 易遭人嫌弃。但我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 都会负责到底,绝不会因为吃不了苦头、受 不了委屈就推卸责任,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于不顾。”

60 多年的地质生涯中,卢耀如不知多少 次“不合时宜”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 对于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地质灾害隐 患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他一直都非常“计较”。在一心快速搞建设的时期,他的“牛 脾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后来的事实一 再证明,他的见解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实实 在在地打预防针。

2004 年,卢耀如(左)在家乡福建省考察龙岩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及有关环境问题 

2011 年 4 月之后,湖北、江西等长江中 下游地区遭遇严重干旱,连同三峡及周边频 发的泥石流、地震、水灾,引发各界对三峡 工程的质疑,甚至有人直指三峡工程是长江 中下游发生严重干旱的罪魁祸首。恰在同时, 国务院于当年 5 月 18 日通过《三峡后续工作 规划》,英国路透社即刻就以《中国承认三 峡大坝存在弊端》为题报道,又一次将三峡 工程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其实在此之前,卢耀如就对三峡做过深 入研究,对于工程的地质条件、建设利弊做 过非常详尽的叙述。早在 1957 年,他就参与 了三峡工程的研究讨论,负责一个坝区的勘 查研究。当时中国的现状决定了工程建设中 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工程的功能性上,而 不太关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后又因为多 种因素影响,三峡工程一直未能动工。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三峡工程计划正式启动, 卢耀如及时向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提交了 《关于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地质 - 生态环境保 护与上游系统性工程的建议》,在这项建议 里,他强调,“三峡工程的兴建,不仅仅是 大坝工程,而库区如何保护地质 - 生态环境, 应当被看作关系三峡工程成败的更艰巨的工 程。”同时,他提出要充分考虑边坡稳定性(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库水环境污染与泥沙淤积等几个重要问题。他说, 三峡工程实施若干年后,这几个问题经相应 的对策处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此后,他 始终心系这些关乎国情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 尽自己所能为项目的建设和改造进言献策。 2014 年,他对三峡工程建设的意见,被收录进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与三 峡工程》一书中。

65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