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卢耀如—— “牛脾气”的喀斯特卢

卢耀如(1931 年 5 月 1 日~ ),岩溶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53 年毕 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同济大学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等职。

探索了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的复合岩溶作用和化学 - 生物溶融作用机理与规律,并进行了喀斯特水动力 条件和喀斯特作用过程的研究,提出地质 - 生态环境系统理论,率先提出喀斯特石漠化(岩漠化)问题。在 喀斯特地区的水利水电、交通等建设实践中,建立了有关岩溶发育与工程效应的理论,并解决工程及地质灾 害链难题。出版专著 10 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岩溶图系一部。代表作有《中国岩溶——景观·类型·规 律》、《中国岩溶》和《中国喀斯特——奇峰异洞的世界》等。

曾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1999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两度获得 河北省特殊贡献院士奖。

既来之,则安之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从事地质工作,对卢耀如来说意义非凡,但迈进地质的大门,却是一个意外。 

卢耀如 1931 年出生于福建福州,自幼聪颖过人,显示 出理科方面的天赋。从读书开始,他的数理化成绩就一直 名列前茅,深得老师喜爱。说起年少往事,他言语间还会 不经意地透露出几分自豪感:“那时候老师就经常夸我跟 别的孩子不一样,是个‘很特殊’的学生。人家遇到难题 就泄气,我总能很快找到答案,在解答过程中还会使用不 同的方法。”卢耀如从初中到高中,品学兼优,很多老师 都说他以后能从事数学研究工作。他也立下志向,考大学, 实现数学梦想。

1950 年,他抱着非清华不读的决心,先报华北统考, 因先前参加团工委工作,经历了审查,离高考 12 天才获 得批准,期间有 6~7 个月没有学习,而且考前还生病,但 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考入清华大学。高兴之余,卢耀 如也有些失落,因为没能如愿进入梦寐以求的数学系,而 是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地质系。

从入学起,卢耀如就盘算“曲线救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转系的愿望。大一时特地选修数 学系的微积分等课程,做好转系准备。可就 在这时候,地质系系主任袁复礼的一句话改 变了他一生的方向:“地质人才缺乏,国家 需要你们,你应该想着跟大家一起好好搞地 质,而不是天天想着转系。”一心想为国家 建设作贡献的卢耀如,放弃了转系的念头, 踏踏实实地留在了地质系。

在校期间,卢耀如修读了冯景兰的“普 通地质学”、池际尚的“岩石学”、涂光炽 的“矿物学”、杨遵仪的“古生物学”等课程。 这些名师的谆谆教导,指引他一步步迈进地 质研究的大门,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国地质,就像是一块 未开垦的处女地,一切尚待挖掘。新中国成 立初期,全国总共才 200 多名地质人员,地 质人员短缺,工作条件艰苦,野外作业时间 长,大家经常是风餐露宿,风雨兼程。更艰 苦的是,由于技术设备有限,野外作业需要 工作者手工填图,因为没有电灯,他们通常 要在煤油灯下熬夜工作。对于这样的工作环 境,卢耀如并没有畏难情绪,毫不犹豫地投 身到野外踏勘队伍中。他说:“既然选择了 就做好它,其他的我没有多想。”

 1955 年,卢耀如(右2)作为地质部淮河工程地质队队长,与勘探队员们正在准备搬迁到新的勘查地点

1960 年,作为南津关坝区勘探与研究负责人的卢耀如(左)陪同苏联著名的喀斯特专家索科洛夫教授(中)考察三峡及乌江渡水利枢纽

 1960 年,卢耀如(右)陪同苏联著名的喀斯特专家索科洛夫教授(中)考察三峡及乌江渡水利枢纽

 

1978 年5 月,卢耀如(左5)作为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代表团赴前南斯拉夫参加国际会议并考察岩溶 

1952,为了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 修好”的号召,受学校指派,卢耀如带领 3 名同学到水灾现场勘查。这是他第一次出野 外,亲身体验到了地质工作的辛苦。工作任 务十分繁重,又遇水灾,自然谈不上什么好 的条件,有时洪水围困、断粮,一日三餐也 成问题。但这短短两个月,就像一次演练, 磨炼了卢耀如的意志,为他今后的地质探索旅程积累了经验。通过认真调研,他撰写提 交了《关于淮河大坡岭水库的工程地质调查 的报告》,里面很多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至今仍被保留在中国地质资料馆内。

同样保留下来的,还有他对地质工作的 热爱与赤诚。

1952 年,清华大学地质系和北京大学地 质系合并,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同年,地 质部成立。因为国家建设需要,卢耀如 4 年 的大学课程被压缩为 3 年完成。1953 年,毕 业后的卢耀如满怀建设激情,加入地质部野 外队工作。

走出校门,走进山野,卢耀如始终本着 脚踏实地做研究的态度。通过实地踏勘和总 结研究,他发现比起传统地质学来,水文地 质及工程地质研究显得更为迫切,它切实关 系到国家的建设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因 此,他决定潜心研究岩溶地区的地质、水文 地质问题以及岩溶地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65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