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卿(1910 年 3 月 10 日~ 2007 年 6 月 10 日),地质力学家,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3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质力学研 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长期从事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协助李四光创建并发展了地质力学和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 最早参与建立了广西区域地层系统和构造运动演化史的研究。20 世纪 50 年代发现柴达木盆地大油苗及反“S” 形控油构造体系,1956 年指导并打出工业油流,确认了柴达木油气区。1960 年发表《从构造体系的观点来探 讨我国石油的普查和勘探远景》,所指出的找油方向基本得到验证。1980 年发表《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 研究》,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研究体系。20 世纪 90 年代主编的《地质力学的方法与实践》,把地质力学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和实践应用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1995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孙殿卿逐步将研 究注意力由构造体系的鉴定,转向对区域乃 至全国构造的综合分析研究和地质力学的提 高与发展方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地质 问题的研究。
1966 年他发表在《日本地学团体研究会 会刊》上的《中国自燕山运动以来形成的构 造体系》一文,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讨论了中 国自燕山运动以来所形成的、各种类型的主 要构造体系及其成生力学机制。发表了一系 列论文总结地质力学的调查研究成果,指出 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他从局部、区域到整体, 从中国到世界,从模拟实验到理论分析,论 证了地质力学关于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以及 地球的形成演化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直到 80 岁高龄时,他仍带领一批地质力学工作者进 行地质力学方法与实践的研究和总结,完成 了 7 部高水平的专著 ( 包括 1 部修订本 ) 和 全球构造体系纲要图,从而把地质力学研究 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孙殿卿在担任地质力学研究所和中国地 质科学院领导期间,致力于我国地质工作大 规模发展时期的地质科学研究的组织协调工 作,协助李四光分担了有关地质力学的管理 工作,继承李四光的事业,使地质力学不断 完善,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站在李四光这位科学巨人身边,孙殿卿 的科学成就同样熠熠闪光。他的地质力学研 究及其成果,受到国内同行的赞誉,也被国 际学术界所瞩目。他十分注重地质力学走向 世界,1984 年《地质力学概论》英文版出版; 1986 年他在北京组织举办了国际地质力学讨 论会;1986~1990 年他组织开展了国际地质 对比计划 250 项目;1996 年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他组织“地质力学在工程稳定性 评价、矿田构造及矿产预测方面的应用” 学科组报告与讨论,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广 泛关注,大大扩展了地质力学的国际交流 与合作。
孙殿卿十分重视中青年地质科学工作 者的培养教育。20 世纪 60 年代,他先后主 持了 3 期地质力学进修班,亲任班主任并 授课,160 余名学员多成为各个时期地质工 作的骨干。此外,他还带出一批博士和硕士, 为地质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培养出一批 专业人才,有的学生像他一样被选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
更可贵的是,孙殿卿视野开阔,积极 协助把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介绍给煤炭、 冶金、水电等部门,对矿产普查、勘探和 预测以及工程、环境等地质工作起了重要 作用。
孙殿卿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毕 生致力于地质力学研究,最大的遗愿就是 发展和创新地质力学。在病危期间和弥留 之际,还念念不忘希望国家更加重视、支 持、保护我国科学家自主创立的地质力学, 嘱咐地质力学研究所同志继承、发展、创 新地质力学。
晚年时,孙殿卿眼睛几乎失明,但又 想看一看地质力学的书。家人只好轮番找 出那些早就被他翻烂的地质书籍,每天晚 上入睡前读给他听。 “一定要帮我看好那些书籍、资料及 标本,保护好。”孙院士最后一次进医院前, 想起自己办公室里那些“孤苦无依”的书 籍、资料及标本,向家人这样嘱咐了一句。
他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中国地质 的巨石上,深深地刻上了他的名字。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