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孙殿卿——擎起地质力学大旗

孙殿卿(1910 年 3 月 10 日~ 2007 年 6 月 10 日),地质力学家,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3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质力学研 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长期从事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协助李四光创建并发展了地质力学和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 最早参与建立了广西区域地层系统和构造运动演化史的研究。20 世纪 50 年代发现柴达木盆地大油苗及反“S” 形控油构造体系,1956 年指导并打出工业油流,确认了柴达木油气区。1960 年发表《从构造体系的观点来探 讨我国石油的普查和勘探远景》,所指出的找油方向基本得到验证。1980 年发表《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 研究》,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研究体系。20 世纪 90 年代主编的《地质力学的方法与实践》,把地质力学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和实践应用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1995 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受李四光派遣去柴达木找油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孙殿卿长期随李四光教授从事地质工作, 在地质力学和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方面,具 有很深的造诣。

新中国成立后,资源紧缺,国家领导人找 到李四光:“我们国家究竟有没有天然石油资 源?”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 究,从他所建立的构造体系,分析了中国的地 质条件,充满信心地回答:“有,关键是要找 准方向,开展地质勘探工作。”

按照李四光的指示,孙殿卿等人对柴达 木盆地北部古近 - 新近系地层及区域地质构 造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广布于 盆地内的古近 - 新近系地层主要为河流及湖 相沉积,确定柴达木有着极佳的生油环境。 1955 年,李四光从地质部 632 地质大队送来 的柴达木地质考察图上,发现那里可能有较 好的石油构造,于是便派孙殿卿率队前往柴 达木实地考察。

1955 年 7 月,孙殿卿带领一帮年轻人前 往柴达木盆地,在炙热的气浪中行进在沙漠 戈壁,进行石油地质调查。有一天,孙殿卿 带着学生来到青海 632 石油普查大队,当时 在 632 大队分队技术负责人的苗培实向他反 映,632 大队的地质队员数月辛苦,好不容 易填出一张地质图,队上的苏联专家看了一 眼后,拿起铅笔,直接在上面划了个叉。苏 联专家认为苗培实表述的水平挤压现象莫名 其妙,现有的理论解释不出来。苗培实很不 服气,但又说不出道理,无法反驳。孙殿卿 看到那张地质图后,很肯定地对苏联专家说, 这完全可以用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来分析。

为了形象地说明,孙殿卿从竹竿上取下 一条刚洗好晾出的裤子,两手抓住裤子两头, 用力一拧,中间马上出现褶皱,水便“啪嗒 啪嗒”地往下滴,“这种构造形式的形成源 于地球的力的作用,就像我们在拧裤子。” 苏联专家不禁点头称赞。一个复杂的地质构 造运动,就这样被轻易演示出来。站在一旁 的苗培实,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孙殿卿完成柴达木地质调查工作离开 时,特意送给苗培实几本李四光的著作和讲 稿,要他根据地质实践好好学习。

在柴达木考察时,孙殿卿等人研究发现, 盆地许多地方出露的古近 - 新近系褶皱和断 裂,不但发育完好,而且成生展布很有规律, 彼此呈雁列,构成“S”形和反“S”形构造 系列,其成生机制,就像双手拧毛巾一样, 在这种应力作用下,生成于生油层中的分散 油质,会向断裂处和背斜构造高点运移,如 果断裂暴露于地表,那么沿断裂运移的油质 必然挥发至地表,在柴达木这样干燥、多风 沙地区,挥发的油质又会黏结着不断吹来的 沙尘,形成油砂山。

在柴达木盆地北部冷湖地区鸭子墩反 “S”形构造带考察中,一道绵延 2~3 千米、 高 4~5 米的小山岭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经过 仔细检测、观察,“天啊,这不是‘油苗’吗?” 在荒原上,只有油苗才能有这种强大的能量, 将风沙吸附到自己脚下,日积月累地堆积。 孙殿卿掩饰不住狂喜,马上向远在北京、指 派他来此寻油的恩师李四光做了汇报。

油苗,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像火苗、禾苗、 树苗一样,象征未来、象征希望,它将成材、 它将燎原……

1956 年 632 地质队一分队在冷湖四号的 钻探,遭遇到浅油层,原油喷射高达 20 米。 根据“在背斜构造的高点可能有油气聚集” 的判断,孙殿卿进一步建议:在大油苗附近 的背斜构造上打钻探油! 1958 年 8 月,地质部 632 地质队在柴达木盆地冷湖五号钻井,9 月 13 日 在 650 米处遭遇浅油层发生井涌,继 而出现井喷,连续畅喷 3 天 3 夜,日喷原油高 达 800 吨左右,井场周围被喷成一片油海—— 柴达木盆地有史以来的第一口油井精彩问世。

后来,有关部门陆续抽调 40 多部钻机, 在冷湖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至 1959 年底,冷湖油田年产原油近 30 万吨,约占当 时全国原油产量的 12%,成为继玉门、新疆、 四川之后的中国第四大油田。

冷湖油田的发现证明:柴达木盆地是一个 有远景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区,从而开创 了在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找油的新局面。因为 石油,中国的版图上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行政 地名——冷湖镇。

如今,在柴达木北部冷湖油田五号构造上 矗立了半个世纪的“地中四井纪念碑”依然矗 立,它会给一代又一代的子孙,讲述当年柴达 木发现石油的传奇。

继柴达木油田发现之后,孙殿卿在石油勘 探方面继续提出独到见解,实践也一次次应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1960 年,孙殿卿发表《从构造体系的观 点来探讨我国石油的普查和勘探远景》,指 出中国广大的疆域,特别是中国东部及濒临 太平洋广大地区、中国西部地区的找油远景和方向。1979 年,他与邓乃恭的《从地质力 学看我国石油资源远景》进一步明确了地质 力学的找油指导思想和找油步骤,分析了我 国油区及油田构造基本特征,指出了我国中 新生代油区和古生代沉积区的找油方向,以 及如何运用地质力学方法在所指出的找油区 去找寻油田等,在指导我国油气勘查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46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