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程裕淇—— 科研管理兼盈的地质科学家

程裕淇(1912 年 10 月 7 日~ 2002 年 1 月 2 日),地质学家、变质岩石学家、矿床学家。浙江省嘉善县人。 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 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地质部副部长、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所长等职,任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曾任《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和《中国地质》等刊 物主编。 

长期从事变质岩、变质地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研究,是我国变质地质学与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 在中国铁矿的研究和勘查过程中,提出了铁矿成矿系列概念;提出混合岩系列和混合岩化成矿的观点,阐明 了中国各时代变质岩系、岩带特征,从而促进了变质地质学的发展;在变质岩深熔作用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 程裕淇——科技管理兼盈的地质科学家 ◎ 文 / 郭 戈 郭友钊 果。组织领导或参与了十多种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产的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主持并参加了许多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主持、主编了不 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指导了第一代变质地质图的编制。长期担任地质科技行政领导工作,参与了国家和地质矿产部的若干重大科学技 术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为推动我国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曾 3 次参加全国和部门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我国的《矿 产资源法》的制定和正式颁布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获中国地质学会“纪念赵亚曾先生研究补助金”、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78 年全国科学 大会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二等奖,1982 年当选英国伦敦地质学会荣誉会员。

奠基中国变质地质学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1938 年底,程裕淇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 了祖国。

在昆阳,他发现了昆阳磷矿,实现了我 国沉积型磷矿的找矿突破。

在日寇战机空袭的警报声中,他走上西 南联合大学讲台,做英国等欧洲国家 200 年 变质岩研究成就的学术报告,谈自己的博士 论文,并鼓励年轻的学子——中国变质岩研 究虽然落后,但中国人也能做变质岩的研究, 也能做得很好,也能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范 例!

基本空白的变质岩研究,等待程裕淇填 补。1941 年,程裕淇深入川西丹巴地区,采 集岩石标本、分析元素含量、鉴定矿物成分, 精细研究之后,1945 年写成《西康丹巴附近 的渐进区域变质带》一文,第一次介绍了我 国发育较完善的区域递进变质带。在国外, 区域递进变质带具有经典的意义。1950 年, 程裕淇率队研究辽宁鞍山的变质岩与变质铁 矿,组织地质工作者划分地层,进行坑道、 地表大比例尺填图,野外现场研究岩石薄片, 划分出铁矿富矿体、贫矿体,创造性地提出 混合岩化热液迁移、交代作用可形成富铁矿 的观点,丰富了“变质作用的成矿理论”。 随后,程裕淇还提出区域混合岩化作用、边 缘混合岩化作用等概念,提出了混合岩命名 的三分方案。1963 年,他与同仁编著出版了 《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一书, 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全国区域变质岩的统一 分类命名方案和变质岩的研究方法,有力地 指导了全国变质岩的区域地质调查。自 20 世 纪 80 年代初开始,随着我国变质岩调查的普 及,程裕淇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著文《略论我国不同变质时期的变质岩系、 变质岩带和若干有关问题》等;编制《中国 主要不同变质时期变质岩系和变质带分布略 图》,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我国变质 地质图编制的前奏,该图后被许多高等院校 广泛引用。之后,他又指导了《中国变质地 质图(1∶400 万)》的编制。我国变质岩研 究从无到有,从引进到创新,在短短的数十 年时间里,迈进了世界变质岩调查与研究先 进国家的行列。

1945 年 12 月,程裕淇在墨西哥考察帕 里库廷活火山。这是一座 400 多米高的锥形 山体,每隔数分钟喷发一次,腾起的浓雾状似狼烟,炽热烤人。登山那天,刚开始刮着 东风,程裕淇从北坡上山,以避开炽热的喷 出物所带来的危险。爬到中途,风向突然改 为北吹,随之而来的火红的火山灰、火山弹 如雹而下。程裕淇用地质锤等工具掩护头部,但左膝、右肘仍然各中一“弹”,顿时鲜血 直流。但程裕淇坚持观察,翻山顶,再入火 山喷口,察看炽热的火山砾。活火山喷发时 震撼人心的场面,形成直观的火山结构,给 程裕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8 年 5 月,程裕淇又登了一座死火山——南京东南郊区的 方山。方山仅高数十米,火山口也只有数百 米,程裕淇在此考察了多日,仔仔细细地观 察岩性、采集标本,回来后又研究了数月。 借鉴帕里库廷活火山的发育规律,程裕淇厘 清了方山从火山砾至火山灰的空间分布,确 定了方山火山喷发的时间与地质背景。

1978 年6 月,程裕淇(中)、涂光炽(左2)等在法国南部考察圣隆尔维铅锌矿 

2000 年5 月,88 岁高龄的程裕淇(右),不顾年老体弱,依然在太行山指导野外研究工作 

1989 年7 月25 日,程裕淇(左2)与王泽九(右1)参加第28 届国际地质大会野外地质考察时,在美国怀俄明州与美国地学同行合影 

1962 年,50 岁的程裕淇登上鲁西山区的 雁翎关、太平顶,开始研究泰山群地层;到 1998 年的 36 年中,程裕淇登了不知多少次 鲁西的山,都是同样的目的:研究泰山群。 在泰山群中,程裕淇团队发现了一些基性岩 石中具有杏仁状结构,那是火山存在的标志, 在方山火山岩中有,在帕里库廷火山岩中也 有,但是泰山群中的杏仁状结构模糊,是历 尽沧桑的变余杏仁状结构。时间上,3 座火 山相差极大,帕里库廷属于活火山,每一次 喷发以及形成的火山岩,人类都记录在册; 方山火山形成于古近纪,距今顶多 6500 万年, 火山结构还保存得完整清晰;但泰山群中的 基性火山岩形成于 27 亿年前,火山岩早已变 质,面目全非。确认这样早已无形的火山, 需要大量的岩石学基本特征、显微镜观察, 以及大量精确的岩石化学资料,这靠的是智 慧,靠的是“要先尽研究的义务”,是扎实 细致的科学研究。

1998 年,耄耋之年的程裕淇同沈其韩、 庄育勋一起著文《变质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 望》,对变质作用研究进行了全面而完整的 回顾,认为“变质地质学已经成为具有一定 边缘学科性质的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董申保院士尊程裕淇为“中国变质作用 和变质岩研究的领路人。”

4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