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程裕淇—— 科研管理兼盈的地质科学家

程裕淇(1912 年 10 月 7 日~ 2002 年 1 月 2 日),地质学家、变质岩石学家、矿床学家。浙江省嘉善县人。 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 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地质部副部长、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所长等职,任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曾任《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和《中国地质》等刊 物主编。 

长期从事变质岩、变质地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研究,是我国变质地质学与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 在中国铁矿的研究和勘查过程中,提出了铁矿成矿系列概念;提出混合岩系列和混合岩化成矿的观点,阐明 了中国各时代变质岩系、岩带特征,从而促进了变质地质学的发展;在变质岩深熔作用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 程裕淇——科技管理兼盈的地质科学家 ◎ 文 / 郭 戈 郭友钊 果。组织领导或参与了十多种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产的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主持并参加了许多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主持、主编了不 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指导了第一代变质地质图的编制。长期担任地质科技行政领导工作,参与了国家和地质矿产部的若干重大科学技 术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为推动我国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曾 3 次参加全国和部门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我国的《矿 产资源法》的制定和正式颁布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获中国地质学会“纪念赵亚曾先生研究补助金”、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78 年全国科学 大会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二等奖,1982 年当选英国伦敦地质学会荣誉会员。

遵循“要先尽研究的义务”的教导

发布时间:2017-12-3 阅读次数:

程裕淇终身在登山,在攀峰。

1912 年,程裕淇出生在浙江省嘉善县。在秀才出身的 父亲引导下,他自小阅读《东周列国志》和《三国志》, 还要对照《皇清一统舆地全图》看山山水水,并熟记府县 地名,在书本中已经与山结缘。

十几岁时,他有机会登上杭州西湖边的宝石山、凤凰山, 望见倒塌的雷峰塔,被大自然的力量深深震撼,从此立志 探索自然的奥秘。

1929 年秋,17 岁的程裕淇从文科班如愿以偿地考取清 华大学地质地理系。

进入清华大学后,受导师的影响,程裕淇转学地质学。当时兼任地理系系主任的翁文灏是中国第一 位地质学博士,是程裕淇所推崇的导师,其 《理论的地质学与实践的地质学》一文对程 裕淇影响深远:“我们中国人动不动就说我 们中国地大物博,但要保享有的权利须要先 尽研究的义务”,这句话让程裕淇一生铭记。

程裕淇大学毕业后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 当练习员,不久便得翁文灏推荐,考取第三 届英庚款公费留学生。出国前,国内的导师 丁文江建议程裕淇从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到 精细的室内分析研究直至获得完整的地质认 识为止,接受地质工作全过程的专业训练; 到英国后,另一位国内导师李四光正在做《中 国地质学》巡回讲学,向他建议跟随英国利 物浦大学里德(H.H.Read)教授学习、研究 变质岩石学,因为变质岩是三大岩(变质岩、 沉积岩、岩浆岩)类中最复杂的,也是当时 国内研究最薄弱的领域。

1938 年,程裕淇(中)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时与同学合影 

利物浦大学被誉为“英国诺贝尔奖得主 的摇篮”;里德是该校地质系系主任,是变 质岩研究的权威,任伦敦地质学会会长。在 利物浦大学就读期间,程裕淇不止于收集、 研读、总结欧洲国家上百年变质岩研究的成 果,更需要“先尽研究”,他用 3 年的时间 重点研究索受兰贝蒂尔一条长仅 70 米的变 质泥岩剖面,据此写成博士论文。他对索受 兰贝蒂尔的变质泥岩层进行追索,一步步地 分析化学组成、矿物含量,观察岩石的结构 构造,发现这些指标具有递变的规律,特别 是钠元素等的交代量递变规律特别显著,由 这些证据充分论证了该变质泥岩是交代作用 形成的典型的混合岩,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 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混合岩剖面。这篇有 分量的论文被认定为“丰富了混合岩化的理 论”,得到里德等导师的肯定,程裕淇顺利 获得英国哲学博士学位。

在混合岩形成机理方面,程裕淇先后对 中外的混合岩开展了大量研究,得出了许多极富创造性的见解。他是将芬兰的“混合岩 (Migmatite)”一词引进英国的第一人,对 英伦三岛混合岩化过程中反映的岩石化学、 矿物反应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混合岩 化过程的演化规律,丰富了混合岩化的理论。 1945 年,他在《西康丹巴附近的渐进区域变 质带》一文中,第一次报道了我国发育较完 善的区域变质带,并把“等化学”原则从黏 土质原岩首次推广应用于中酸性火山沉积岩 系的变质带划分。其后的 20 世纪 50~60 年代, 他先后提出混合岩化迁移、交代作用形成富 铁矿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域混合岩化 作用和边缘混合岩化作用的概念,提出了混 合岩化作用岩石命名的三分方案,较早地提 出了混合岩化作用成矿的论点,指导并引领 了地质勘查和找矿工作。

1980 年,程裕淇与出席第26 届国际地质大会的部分中国代表在巴黎合影(前排左起:黄汲清、程裕淇、叶连俊、穆恩之,后排左起:卢衍豪、王曰伦、胡承志、朱夏、陈庆宣)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上提出花岗绿岩 带概念后,国内将原定为混合岩的岩石均改 为花岗岩。程裕淇认为,完全否定混合岩的 存在,不能客观地反映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 为此,他晚年一直关心混合岩化作用形成机 理研究,并选择了河北太行山阜平杂岩区作 为从事深熔作用研究的“试验田”,坚持野 外观察、室内研究紧密结合,岩石学、地球 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实验岩石学多学科交 叉,在短短 2~3 年内便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多方面揭示了深熔作用的特点,指出了深熔 作用在混合岩和某些花岗质岩石形成过程中 的特殊意义。

扎扎实实工作,“要先尽研究的义务”, 是程裕淇学术生涯的基本出发点。

4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