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陈庆宣——为地质力学奉献一生

陈庆宣(1916 年 4 月 4 日~ 2005 年 10 月 2 日), 地质力学家。湖北省黄陂县人。1941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室(后 升格为研究所)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首次在实验构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以及长期应力作用下岩石非弹性变形。研究了东西 向构造带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发生的优先纬度。为中国西南地区地震地质、重大工程选址,北京、深圳等城 市地壳稳定性评价作出重要贡献。发现铜官山外围铁帽,扩大了铜官山铜矿储量。为包钢找到了优质耐火黏土。 首次发现西康系中含三叠纪菊石化石的海相复理石沉积,确定了地层时代。发现酒泉盆地古近系火烧沟组与 白杨河组间的不整合面,重新厘定了古近 - 新近系地层,为该区石油远景评价打下基础。首次发现祁连山震 旦系,为该区区测找矿作出贡献。长期担任《地质学报(英文版)》编辑、名誉主编;还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地质经济》和《地 质力学学报》主编。主要著作有《青海东部黄河上游地质》和《东西构造带形成机制和有关问题的讨论》等。

组织北京地震地质会战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陈庆宣是我国地震地质、区域地壳稳定性及地质灾害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他率队赴西南“大三线”开展地震地质调查,编制了我国第 一部《1∶20 万地震地质填图工作规范》, 填补了我国地质勘查领域的一个空白。在 此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大三线”地区 1∶20 万区域地震地质填图(5 幅),揭示了区 域地震地质背景和发震构造分布规律,为 攀枝花铁矿等国家重大工程选址提供了扎 实的地质资料。

1966 年邢台地震发生后,他受李四光 部长委托,赴抗震救灾第一线调查,不顾 强烈余震的危险和情况的艰难,监测地应 力变化趋势,编写了《邢台地震地质调查 报告》,为中央掌握未来地震发展趋势提 供了科学依据。1976 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 北京地区不少建筑也受到破坏,他作为北 京地震地质会战的顾问,组织指挥了长达 3 年的北京地震地质会战,会同有关专家 拟定了会战的 8 个专题,亲自指导了北京 市构造体系和活动构造的调查研究、北京 地区构造应力分析和模拟模型试验,取得 的成果为中央和北京市部署防震减灾决策 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他还曾先后任深圳市地壳稳定性评价、 西安市地裂缝沉陷及稳定性评价等项目的 技术指导,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1 年,陈庆宣(右5)在实验室与到访的加拿大环境地质专家专家交流

20世纪90年代,陈庆宣(左2)考察三峡莲沱镇前寒武系莲沱组下界 

他经常分析国内外地质灾害领域的科 技发展趋势,通过各种渠道向有关主管部 门提出建议。常年对地震的研究,让陈庆 宣认识到重大地质灾害是地球内部或表面 地质过程长期作用的结果,研究它们发生 的特定背景和条件以及时空分布特点,进 行有科学依据的危险性区划,有助于减轻 灾害,为此,1986 年,他提出“区域地壳 稳定性与地质灾害”的国际性研究项目, 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中担任首席科学家。

由他主编的项目研究报告《区域地壳稳 定性和地质灾害研究(英文版第一、二、三 卷)》的出版,推动了我国地壳稳定性和地 质灾害评价研究的发展及国际化进程,并促 进了地壳稳定性研究,为减灾和国民经济建 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4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