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陈庆宣——为地质力学奉献一生

陈庆宣(1916 年 4 月 4 日~ 2005 年 10 月 2 日), 地质力学家。湖北省黄陂县人。1941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室(后 升格为研究所)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首次在实验构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以及长期应力作用下岩石非弹性变形。研究了东西 向构造带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发生的优先纬度。为中国西南地区地震地质、重大工程选址,北京、深圳等城 市地壳稳定性评价作出重要贡献。发现铜官山外围铁帽,扩大了铜官山铜矿储量。为包钢找到了优质耐火黏土。 首次发现西康系中含三叠纪菊石化石的海相复理石沉积,确定了地层时代。发现酒泉盆地古近系火烧沟组与 白杨河组间的不整合面,重新厘定了古近 - 新近系地层,为该区石油远景评价打下基础。首次发现祁连山震 旦系,为该区区测找矿作出贡献。长期担任《地质学报(英文版)》编辑、名誉主编;还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地质经济》和《地 质力学学报》主编。主要著作有《青海东部黄河上游地质》和《东西构造带形成机制和有关问题的讨论》等。

地质力学的忠诚实践者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地质学研究离不开野外工作实践,地质 力学学科更是将野外调查看作科学活动的第 一需要。在野外考察中,陈庆宣经常身背行 李长途跋涉,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崖、下深谷 考察地质现象,风餐露宿更是不在话下。

从地质力学提出到成熟的几十年间,陈 庆宣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地质考察实践。实 践出真知,陈庆宣毕生研究构造地质、构造 物理、地质力学和地壳稳定性评价,为我国 的地质学基础理论和地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 开拓性贡献。同时,他长期致力于地质力学 的学科构建、广泛应用和教育传播,取得了 一系列重要成果。

陈庆宣是中国地震地质、区域地壳稳定 性与地质灾害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作为李四光先生地质力学的忠诚实践 者,他始终坚持“从现象追寻本质”的理念, 为地质力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广作出了 重要贡献。他首次在实验构造方面研究了扭 裂隙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以及长期应力作用 下岩石非弹性变形等,研究地壳运动所产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

20 世纪 40 年代,在李四光的指导下, 陈庆宣在国内首次完成了扭裂隙的泥料实 验研究,揭示了扭裂隙的形成条件、形成 过程及扭裂隙排列方位与受力方向之间的 关系。60 年代,他与孙殿卿合作编著《地 质力学研究现状》一书,介绍了当时国内 外地质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推动 了地质力学的发展;他与吴磊伯合作,以 冰渍砾石为例,研究了岩石的非弹性变形, 初步揭示了岩石在低温低压下的蠕变性能, 进而提出岩石变形的极限强度问题,受到 国际同行的注意和重视。70 年代,他研究 了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引起的地应力分布, 论证了东西向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和分布的 优先纬度。

1985 年,陈庆宣(右2)在深圳野外考察

1988 年,陈庆宣(左3)在泰国曼谷主持IGCP250 项目工作会议 

1996 年,在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 他与美国专家一起主持“地质力学在重大工 程场区地壳稳定性评价、构造控矿和矿产预 测研究中的应用”报告会。通过会议演讲、 会后交流和发表论文,介绍了地质力学近 10 年来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特别是在地壳 稳定性和地质灾害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他编 译出版了《地质力学概论(英文版)》,以 其精湛、娴熟的英文功底,不懈地将中国地 质学术的研究成果准确地推向世界。 

54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