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宣(1916 年 4 月 4 日~ 2005 年 10 月 2 日), 地质力学家。湖北省黄陂县人。1941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室(后 升格为研究所)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首次在实验构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以及长期应力作用下岩石非弹性变形。研究了东西 向构造带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发生的优先纬度。为中国西南地区地震地质、重大工程选址,北京、深圳等城 市地壳稳定性评价作出重要贡献。发现铜官山外围铁帽,扩大了铜官山铜矿储量。为包钢找到了优质耐火黏土。 首次发现西康系中含三叠纪菊石化石的海相复理石沉积,确定了地层时代。发现酒泉盆地古近系火烧沟组与 白杨河组间的不整合面,重新厘定了古近 - 新近系地层,为该区石油远景评价打下基础。首次发现祁连山震 旦系,为该区区测找矿作出贡献。长期担任《地质学报(英文版)》编辑、名誉主编;还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地质经济》和《地 质力学学报》主编。主要著作有《青海东部黄河上游地质》和《东西构造带形成机制和有关问题的讨论》等。
如果用一首乐曲来形容陈庆宣的一生,贝多芬铿锵有 力的《命运交响曲》大概并不合适,舒伯特轻柔绵长的《小 夜曲》倒更为契合。
1916 年 4 月 4 日,陈庆宣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今武 汉市黄陂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陈庆宣的父亲曾经是 公派留日学生,回国后在武汉工作,因为对时政不满回乡 从事教育工作。受其父影响,他家中的四兄弟日后都从事 工程、科研或者教育工作。从 1922 年上小学,到 1936 年 在武昌私立大学读书,陈庆宣最初十几年的人生都是顺利 度过的,直到 1937 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因为战争的 影响,陈庆宣的大学生涯成了断断续续的几部分。
陈庆宣先是考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两个月后,他 的求学生涯发生巨变。“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 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在 湖南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并于当年 11 月 1 日正式开学, 陈庆宣便转到长沙临时大学。
但是日军不断空袭,长沙也危在旦夕。1938 年 1 月, 长沙临时大学又被迫制定迁往昆明的方案,师生分三路赴 滇。陈庆宣被安排在第三路,名为“湘黔滇旅行团”。第 三路完全步行前往,袁复礼、黄钰生、曾昭抡、闻一多等 多位著名教授和学生一起同走、同吃、同住。
这次跋山涉水辗转流离,让年轻的陈庆宣有机会饱览 祖国的大好山河,接触到各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到达昆 明以后,学校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教育奇迹。西南联合大学保存了抗战 时期中国最重要的科研力量,在极为艰苦的 条件下,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为中国 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西南联合大学培养人才硕果累累,陈庆 宣就是其中之一。他原本能成为一名化学家, 但在读完化学系一年级后,听高年级同学的 劝告,转到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学习,从此和 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