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郑绵平——高原盛放格桑花

郑绵平 (1934 年 11 月 17 日~ ),盐湖学家、盐类矿床学家。福建省漳州市人。1956 年毕业于南京大 学地质系。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土资源 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盐湖学会主席、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青海省人民政府顾问。

致力于盐类矿产地质和盐湖综合资源及热水矿产研究 60 年,对我国各类盐湖区和盐类矿产地,特别是青 藏高原盐湖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若干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果,为我国钾、硼、锂盐类资源 的发现、勘查与综合利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推动了盐湖地质与环境、盐湖农业和盐科学体系的发展。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奖两项、部和省科技一等奖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 项等,还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工程 科学技术奖”等。

问鼎罗布泊

发布时间:2017-12-4 阅读次数:

罗布泊是出了名的“魔鬼地带”。

这个“魔鬼地带”环境恶劣,周边地区均为高度盐漠化盐壳,寸草不生,气候变化 无常。这里的风沙曾吞噬了很多探险的勇士。 但郑绵平研究后给出论断,罗布泊有丰富的 钾盐资源前景,应该组队前去考察。他的建 议得到当时地矿部矿管局的批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再三 申请,最终得到批准,成功组建了罗布泊考 察队,前往“魔鬼地带”考察。1989 年, 他带队出发,演绎了“三进三出”罗布泊的 传奇。

2001 年,郑绵平(左1)在羌北无人区喀湖观察湖成Ⅰ级阶地剖面

2002 年5 月,郑绵平(左)在西藏无人区多格错仁调查现代盐湖

2002 年5 月,郑绵平(前)在西藏无人区错尼湖冰面上掘冰,观察天然盐梯度太阳池 

第一次,他们刚到罗布泊边缘,汽车出 了故障只好返回。第二次改从原子弹爆炸中 心插入,走风蚀而成的“魔鬼城”,转来转 去陷入“迷魂阵”,无奈再次退出。第三次 他们用了一个“笨”法子,沿着干涸的孔雀 河河床走,没有路的地方就用树枝垫,历尽 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罗布泊中心。经过取样 分析,郑绵平的预见得到初步的证实,他首 次发现钾盐矿物,提出罗布泊“是第二个柴 达木钾盐区”。因为他找到了一条进入罗布泊“耳心”腹地的道路,并且取得了不俗的 勘查成果,后来当地地质队便把这条道路命 名为“郑绵平小道”。

面对“魔鬼地带”,很多人都是望而却 步的,郑绵平却天生喜欢探险。“那些探险 家令我钦佩。早在 1900 年 3 月,瑞典探险家 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东,到达孔雀河下 游,想寻找行踪不定的罗布泊,却意外发现 了楼兰古城。”郑绵平认为,好奇心是驱使 人类进步的动力,作为一个地质学者,必须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除了勇往直前的探险精神,郑绵平还有 着科学家的沉着和稳重,他时刻提醒自己, 前期的环境分析工作至关重要,只有了解清 楚“敌人”,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他说: “做地质科考,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做好前期的科学分析工作,把危险考虑清楚, 规划好应对措施。盲目硬闯,虽然精神可嘉, 但不值得提倡。”

进罗布泊之前,他做了大量的功课,认 真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基本摸清了罗布 泊地带的“性子”。他知道,进入罗布泊, 水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保障,只要水带够了, 便不会慌,生存就不会有大的威胁。所以, 他们足足带了一大车水,一路上也十分节约 用水,除了喝水做饭、刷牙擦脸外,这些水 几乎不会有其他用途。“我们进去后发现湖 已经干了,干涸的孔雀河床也堆积了沙丘。 我们还在河岸上见到了十几对钙化的鹿角, 估计因为这里没有水,鹿也无法生存了。” 郑绵平说。

准备充足,郑绵平胸有成竹,带领科考 队出发了。虽然在进入罗布泊途中,仍然 不可避免会遇到些周折,但最终游刃有余 地完成了考察任务,并取得相当可观的研 究成果。“当时晚上躺在地上睡觉,就听 到噼里啪啦的‘放炮’声,这‘炮声’是 罗布泊在欢迎我们呢,在庆祝我们的成功。” 他幽默地说道。其实那炮声是高原上盐碱 地里的一种自然现象,干涸的盐湖里遍地 盐壳,因为昼夜温差大,导致盐粒热胀冷缩 破裂而发出响声。

63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