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铸(1895 年 11 月 17 日~ 1979 年 1 月 6 日),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江苏省高邮县人。 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 年获德国哈勒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和首任书记; 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在三叶虫、头足类、笔石、海林檎、菊石、珊瑚等研究上取得重 要成果。提出中国古生代地层时代划分三项原则。提出太平洋是早古生代生物的主要演化中心。研究了中国 古生界各系间的界限、混合生物群的性质及生物地理分区等重要理论问题。他撰写的《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 化石》(1924)是我国学者写的第一部古生物专著;1926 年出席马德里第 14 届国际地质大会;1948 年任国 际古生物学会副主席。
孙云铸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工作,历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学院等大学的教授,他的学生中有 44 位成为院士。对中国 地质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孙云铸是著名学者,生活中却极其亲切 和蔼,平易近人。孙云铸非常珍惜时间。白 天上课,中午他一般不回家用餐,而是去街 上买些小食品充饥。有学生问他:“先生家 离此不远,为何不回家休息吃饭?”孙云铸 笑答:“这样不就省出更多时间来看资料想 问题了吗?”中午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孙云 铸也觉得弥足珍贵,不忍白白浪费。
孙云铸平日生活俭朴,安贫乐道,从不 铺张浪费。他的收入除了必需的生活费用, 几乎全都用来买书。他家中放满了安置各类 书籍资料的旧书柜、书架、桌子上、椅子上、床上也堆满了各种书籍。他还常常接济经济 困难的朋友,却从不在别人面前提及。
孙云铸公私分明,从不假公济私。他从 20 世纪 50 年代就已身居部委司长,当时已 年近花甲,但直到去世,从不坐公车为私人 办事,而是乘公共汽车。他到外地基层考察, 也从不接受任何特殊照顾,不提任何特殊要 求。相反,每当一地的工作结束或告一段落 后,他都要和大家聚聚,以示感谢,而这从 来都是孙云铸自己买单,并不花公款。
孙云铸待人以诚,人人皆知。在办公室 对来访者不论身份如何,都一样热情。谈到 专业问题,他从不隐瞒自己的学术观点。他 对年轻人更是鼎力扶持,经常为他们审改英 文、德文、拉丁文、法文文稿。审改论文时 总是用铅笔做出注记,尊重原作者、建议原 作者、启发原作者,表现出老一辈学者的恢 宏气质和风度。
孙云铸不仅在日常教学中关心学生的学 业,在平日的接触和生活上也是循循善诱, 关心学生的成长。他从来都不拘成绩的好坏, 一视同仁热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学习 中的困难。很多学生在那样的年代能坚守地 质工作岗位,奋发图强,成为地质界的中坚, 与他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在西南联合大学工作时,孙云铸为了开 展云南地质工作,商得地方当局开办云南地 质调查所,积蓄了一批青年地质力量。他们 既参加了工作,又完成了学业,其中有些成 为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或成为院士。当 时,没有条件开展科研,他就不辞辛苦,通 过在北洋大学和留德时的老同学、老关系, 替地质系找来一些科研经费。他组织的滇缅 公路的滇西地质考查团、昆明附近的地质调 查、易门铁矿考查、个旧锡矿的矿床研究等, 既为云南地质研究开拓了天地,又使青年教 师提高了科研能力。他还和大家一起下矿井、 跑野外、跋涉在泥泞的山区中,以身作则, 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孙云铸一生热心于学术活动,无论是国 内学术组织工作,还是国际学术联系工作, 他不仅是带头人之一,而且还为之付出了大 量心血。
1935 年,中山大学地质系孙云铸(前排左 2)、何杰(前排左 3)、陈国达(前排右 1) 等师生合影
为推动古生物学发展和人才培养,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孙云铸和杨钟健等地质前辈 积极创议建立中国古生物学会。1929 年 8 月 31 日,学术团体——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 孙云铸当选为理事长。孙云铸还是 1922 年成 立的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之一,多次担 任书记、理事长。两个学会高质量、有针对 性的学术活动,既交流了科研成果,带来国 内外最新地学成果,更在讨论中碰撞出灵感 的火花,推进地质进步,成为年轻人成才的 殿堂。
1962 年,孙云铸(中)与他的学生一起在云南与贵州交界处进行野外工作
1979 年孙云铸逝世后,国家为他在八宝 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在纪念孙云铸百年诞辰时,原地矿部部 长朱训挥笔为孙云铸题词:“一代宗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鸿祯教授题词:“成一代 宗师,育几世学人”。
尊孙云铸为“一代宗师”,表达了地质 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