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学锦(1923 年 5 月 21 日~ ),应用地球化学家。生于北京市,祖籍上海市。1941 ~ 1945 年就读于浙 江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1947 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 年 参与筹备地质部地球化学探矿室。1954 年任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处化探室主任,1957 年任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 研究所化探室主任。1980 ~ 1983 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第一副所长,1983 年至今任物化探所名誉所长。
在谢家荣先生指导下开创和奠基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事业,并引导中国勘查地球化学逐渐发展到在若干 领域领先于世界。1978 年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并一直指导该计划的进行,迄今完成了全国 700 多万平方千米的扫面工作,据此共发现各类矿产地近 2000 处,使金的找矿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提出了地 球化学块体理论,制定了“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全新找矿战略。1987 年与国外勘查地球化学家一起倡议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后担任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不断推进全球地球化学填图。
代表作有《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区域化探》、《金的勘查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全 球地球化学填图》和《深穿透地球化学新进展》等。
2002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 年获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质奖章。
1978 年,这个改变整个中国命运的年份, 同样也对谢学锦有着转折的意义。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地表露头矿还很多, 因而用地球化学方法找矿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不受地质界的重视,谢学锦和他倡导的地球化学工作已经坐了近 30 年的冷板凳。加上改 革开放尚未启幕,中国的地球化学界没有机 会和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界交流,很是孤立无 援。生性跳脱的谢学锦心中并非不急,但他 知道,终究有一天,世人会认识到地球化学 的科学力量。他默默积蓄着力量和智慧,等 待着改变命运的那一天。
形势终于转变了。就在改革开放的起始 之年,他正式向国家地质总局提出“区域化 探全国扫面计划”的建议,得到了国家地质总局副局长张同钰的全力支持。
“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就是用化探 的方法,把全国大地山川“扫”一遍,通过 采样,分析 39 种元素,最终获得覆盖全国的 化学元素分布图,展示出地面各种元素的分 布情况和变化趋势。更重要的实际意义是, 通过研究这些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让各种 类型矿藏分布的可能性一目了然。
那一年,地质部在上海召开会议,谢学 锦在会上就全国实施区域化探扫面这一宏伟 工程做了报告,激昂地提出“将用 3年作准备、 在 8 年内完成”。一时间,群情振奋,许多 人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幅情景:展开全国地 球化学图,它会告诉你,你要找的矿在哪里, 哪里的矿最富,哪里是最佳靶区……多么巨 大的应用前景啊!
然而,新事物的出现和成长,往往会面 对许多质疑,甚至有些省地质局的总工程师 直接提出:“有必要进行这样大规模的重新 扫面吗?”于是,谢学锦亲自到各省(区、市) 宣传、解释“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的必 要与重要,并具体指导工作,一点一点地消 除大家的疑虑。在他的全力推动下,规模空 前、全球瞩目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 很快就在全国各省(区、市)蓬勃开展起来。
1980 年,谢学锦(立者)在物化探所研究区域化探全国扫面工作部署
1986 年,谢学锦(右)在新疆进行推动国家305 项目的工作
1995 年,谢学锦(立者左5)在芬兰Seili 小岛上讨论国际地球化学填图问题。这是他与其他与会者乘船去小岛的途中
1996,第30 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举行期间,谢学锦(左2)与英国地质调查所所长J.Plant(左1)共同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1984 年 9 月,谢学锦应邀来到新疆乌鲁 木齐参加天山地质矿产学术讨论会,筹划即 将设立的国家 305 项目。国家 305 项目,从 1986 年开始、连续实施了 4 个“五年计划”, 总投资 10 亿元,是一个以研究新疆地质矿产 为主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旨在加速查明新 疆矿产资源,为新疆大开发做前期准备。对 于这个极为重大的项目,谢学锦提了几点意 见,其中一个就是找矿要靠新技术、新方法, 化探的方法不能忽略。他大声疾呼,要“用 化探的方法席卷新疆!”最终,化探扫面列 入了该项目。
国家 305 项目实施 2 年后,化探扫面的 成效就出来了——以化探圈出的异常为基 础,新疆地矿局在西天山的阿希找到一个 50 吨的大金矿。
理论的一小步往往会带来实践的一大 步。据统计,全国根据化探扫面提供的线索 找到了 1900 多个有经济价值的矿,经济价值 达 1.4 万亿元。也就是说,大概 80% 的矿的 发现得益于化探成果。
在科学上,谢学锦从来都不是满足现状 的人。
20 世纪 50~60 年代,他与邵跃合作进行 热液矿床原生晕研究。先是在辽宁凤城青城 子铅锌矿研究原生晕,发现了下伏厚层大理 岩中的隐伏矿,让因资源枯竭即将闭坑的老 矿山重获新生,震动地质界。而后,谢学锦 与苏联学者各自同时独立地发现了热液矿床 原生晕的组分分带特征,提出了通用的分带 序列,在该领域内达到了与苏联学者并驾齐 驱的世界领先水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他意识到:“成矿 物质是成矿作用的基础,而化探资料所反映 的是成矿物质的直接信息,那么,化探在地 质找矿中就不应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应 当起指导找矿的战略作用。”于是,他毅然 中断已取得重大进展的原生晕研究,决心开 辟新的领域,把化探变成在找矿工作中起战 略性指导作用的科学。
从战术到战略,无疑是巨大的飞跃。 1995 年,谢学锦又提出地球化学块体理论, 更加突出化探在地质找矿中的战略意义。
所谓地球化学块体,是地球上某种或某些元素含量高的巨大岩块,它们是地球从形 成与演化至今不均匀性的总显示,为大型至 巨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供应条 件。应用勘查地球化学的方法手段,能够将 这些地球化学块体及其内部的结构勾绘出 来,从而指示大型矿床的可能范围。
谢学锦有时开玩笑地说:“我占了地球 化学是新学科的便宜,历史短,积累少,只 要动一动就有新东西。”
许多人认为,谢学锦最令人佩服的就 是他身上散发出的一种战略家的气概。时 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宋汉良曾 说:“‘305’将才如云,但帅才只有谢先 生。”的确,对谢学锦而言,胸怀全局的思 想已深入骨髓,让他习惯于从战略角度思考 问题,让他的科学研究总是具有宏观气魄。 而这些,都源于父亲的教诲:“Be not lost in detail(不要迷失在细节中)。”这句话, 也是指导他一生的信条和准则。他认为,细 节很重要,应该进行研究,但随时都要注意 这个细节在全局中所处的地位。任何工作都 要把握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问题,只有掌 控好全局,才能更好地弄清局部。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近些年,他还在不断亮出新的观点。 他提出,为了减少许多地方外来覆盖物对 化探结果的干扰,应当在半干旱、干旱、 森林、沼泽、黄土等特殊地区进行扫面的 时候用地球排气理论,广泛使用这种国外 详查时才用的深穿透化探方法。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
联系我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ICP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9128技术支持: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页面访问次数: